|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特朗普: 無人能掌控愛潑斯坦事件 事實證明連特朗普也不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本文刊發於大西洋月刊,作者查理·沃澤爾是《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




特朗普親手制造了一個“怪物”,如今卻希望人們視而不見。


多年來,特朗普不斷發出“狗哨”信號,鼓吹徹頭徹尾的陰謀論,煽動支持者對所謂“全球戀童癖團伙”的憤怒。而現在,他卻要求這些人放下這一切。

早些時候,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發帖,稱與愛潑斯坦有關的陰謀論——MAGA宇宙的核心內容——是“騙局”,甚至公開與他“過去的支持者”劃清界限。

“就讓這些軟弱之輩繼續前行,替民主黨幹活吧,”他寫道,“我不再需要他們的支持!”

這條帖文在平台上迅速引發大量回應。情況對特朗普來說,進展並不順利。

一條熱評寫道:“那愛潑斯坦為什麼要坐牢?吉斯蘭呢?這也是個騙局?我不這麼認為。我們會為這件事拼到底。”

簡而言之,特朗普似乎已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在他的第二任期中,混亂、不得人心的政策以及對聯邦政府的削弱成為標志,而他卻總能一次次從丑聞中全身而退。

除了這一次。如果真有人能擊垮特朗普的總統生涯,那或許就是一位已去世近六年的性罪犯。

作為陰謀論題材,愛潑斯坦案幾乎是完美的。

故事核心是一群腐敗的億萬富翁、政客和名人在一個偏遠小島上剝削兒童——這種題材正是網絡意見領袖和QAnon信徒的最愛,他們早已深信各種荒謬故事。


盡管這個陰謀論極其黑暗,我們對愛潑斯坦的生活和罪行,卻掌握了大量實證材料。法院的未封存記錄、航班記錄、受害者陳述,以及他的“黑皮書”都已曝光,其中包含愛潑斯坦可能接觸過的人物名單(盡管其中一些人稱不清楚自己為何在名單上)。

邁阿密先驅報記者朱莉·K·布朗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警探和受害者,詳盡披露了愛潑斯坦涉嫌人口販運及掩蓋罪行的過程。她也特別贊揚了一些警察在聯邦官員試圖放棄調查時仍堅持追查的行為。

這個案件是真實而駭人的,而正是這份真實性,為各種狂野猜測提供了土壤:如果這個是真的,那別的呢?

事件的中心有一個真正的謎團,是這個故事始終不曾淡出公眾視野的關鍵:所謂的“客戶名單”。


據說這份文件列出了愛潑斯坦為之提供未成年少女的權勢人物。這份名單是最具吸引力的陰謀論核心:愛潑斯坦不僅安排這些女孩供精英階層享用,還借此敲詐勒索他們。

特朗普政府當初曾大肆炒作這份名單,仿佛是即將上映的大片,盡管是否真實存在仍未可知。司法部長潘姆·邦迪在2月曾稱這份名單“現在就放在我辦公桌上,准備審閱”。但就在上周,司法部和FBI突然轉變立場,發布備忘錄稱這份名單根本不存在。

這當然激怒了MAGA陣營內許多知名人物。

在2025年的新聞環境下,幾乎沒有任何話題能持續吸引公眾目光超過幾天,然而愛潑斯坦案卻成了例外——一場罕見的大眾注意力盛事,而且居然將馬斯克和眾議員亞歷山德裡婭·奧卡西奧-科爾特茲(AOC)拉到同一陣線,也讓陰謀論者與關心新聞的正常人產生共鳴。

愛潑斯坦的陰謀論已經成為全民共同擁有的故事,超越黨派、無法駕馭。這是一種極度不穩定的混合物,被政治人物當作博眼球的工具。

愛潑斯坦案觸動了美國人的心理神經,堪比約翰·肯尼迪遇刺案。

邁阿密先驅的布朗曾在播客中表示:“我並不相信他是自殺。”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